从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教学重点反思「文学教学」的关键
从巴金的《繁星》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很少只是为了描写景色而存在,作者往往是通过写景以抒情;而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到安宁的《一张忘取的汇款单》,以人物为主的散文也很少只是为了纪实记事而存在,作者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寄托所思。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一)从可观察的景物人情分析只可意会的隐含信息,(二)从隐含信息的角度反向诠释文本中的景物人情,(三)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人情传达隐含信息。换言之,散文教学必须注意散文夹叙夹议、情景同体的特征,并在分析中注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间的关系。
诚如雅克慎(Roman Jakobson)认为,文学代表一种「对日常语言有组织化的暴力」,亦即文学有机式地组合、转化与强化了日常语言。这意味着,文学教学就应着眼于「语言」本身。当然,此处的「语言」并非意指词语教学,而牵涉了作者如何写的问题。以〈荷塘月色〉为例,倘若我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词障问题、分解各段大意或仅单独聚焦于文本中比喻句的写作技巧,即较接近语文教学的范畴。反之,若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不仅应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写出某字词或句子的意义。例如,朱自清于〈荷塘月色〉中写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意涵为何?同时,教师也应正视文本作为有机式的语言整体,并引领学生注意作者如何尝试于全篇散文中寓情于景。更具体而言,〈荷塘月色〉采用了出走、夜游至回归的叙事结构,其中就以叙述者夜游玩赏景物作为文本描写的核心。又如篇题〈荷塘月色〉所示,荷塘与月色无疑是解读叙述者心境无法回避重点。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叙述者如何于首尾中先表明其夜游之因,又如何以回归作结。事实上,全篇文本旨在彰显叙述者纷扰的心境如何于夜游的美感经验中获得了洗涤与净化,从而重获心灵的宁静。但唯有将景物描写放入全篇文本的叙事脉络,侧重于叙述者空间移动中的景物描写,才能解读其中隐含著作者心境变化的信息。
反思本课活动的不足之处
反思今天的课,我们认为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使用“板块图 Panel Drawing”,让学生来描绘荷塘景色的这一方式的确有其不足之处。让学生画图的教学方法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尤其是诗词这一块的确相当适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试图画出李清照《如梦令》的场景,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古典诗词简短句子所要带出的种种意象,并能让学生对其“空白处”进行想象。然而,如果是对于现代散文的教学,我们必须考量到现代散文强调对于景物、心情的细腻描写,而这些部分都只能透过文字去把握,如果让学生去根据散文的内容进行画图,可能会忽略了当中细致描写的部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无法就《荷塘月色》文中那样细致的景物描绘来画图,例如“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等诸如此类的叙述,甚至是一些比喻句,是相当难以用图画来呈现的,这也许会让学生感到相当困扰。因此,在设置教学活动上,使用画图的方式是需要相当谨慎的。
另外,我们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可以结合读者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联系文本的内容,从而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文本的情境。最后,我们须要提醒自己的是:老师在设问题的时候应避免以语言课的方法进行提问。例如:我们要学生找出文本里的内容来分析修饰手法时,可以避免使用“例子”等的字眼而用“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