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教案”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教案”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6年9月1日星期四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与步骤



  • 教学目标:
    • 中四高华源流的文学班学生能够就朱自清《荷塘月色》(简化版):
      • 透过分析景物的变化,掌握作者由“不宁静”而至宁静的心境变化;
      • 说明作者在文本里为了展示情感变化而采用的艺术手法(比喻、烘托、反衬)。
  • 课前任务:
    • 登陆Edmodo观赏有关作者生平的视频。
    • 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简化版),为生词释义并回答以下思考题。
      • 课前思考题:
        • 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有哪些?(荷塘、月色、自己的心情)
        • 作者的描写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作者去荷塘的缘由和时间
          • 第二部分:第二至三段-描写前往荷塘路上的景物
          • 第三部分:第四至五段-描写荷塘的景物
          • 第四部分:第六段-描写荷塘周围的景物
          • 注:第七段是结尾
  • 课堂教学步骤(2堂课):
    • 导入活动(测试学生所已知):
      • 朗读文本(考察生对生词读音的认识)
      • 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或Socrative平台)让生分享对课前思考题的想法(考察学生对文本结构的认识)


    • 主体活动:
      • 荷塘景色“板块图 panel drawing”(考察/补充生对文本写景释义的知识)【注:此活动拟删改,请参考相关反思记录】
        • 生分为四组,各领文本四部分(见上文)之一,并在麻将纸上针对该部分的写景内容进行白描图画。
        • 画成后,师按照情节发展顺序将图画贴在白板上。
        • 生必须向全班呈现自己的图画,并解释自己的图画是如何与文本字句对应。
        • 师生可就文本各段落对景色的描述追问负责组别,若画有遗漏偏误,负责组别可当场补遗纠正。
          • 注:《荷塘月色》的画面性极强,故可以绘画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其写景之认识。师可由此导入文本抒情一面的分析。
      • 专题讨论——“借景抒情,咏物言志”(通过引导,让生从已知之写景知识延伸至未知之抒情分析)
        • 生再按以上分组(即根据结构四部分的分组)对负责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引导问题如下)。
        • 根据引导问题为该段制作专题简报,并向全班呈现。
        • 师对专题简报进行点评补充,并引出文本“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 专题讨论引导问题(须扣住教学目标题!):
          第一部分——第一段、
          • 第一段的场景在哪里?
          • 结合课前任务的阅读材料,为何作者会”这几天的心里颇不宁静”?
          • 回到家后,“我”的心情是如何的?(沉淀心情,恢复宁静)从哪里看得出?
        • 第二部分——第二至三段
          • 对于”我”而言,白天和夜晚的差别在哪里?(景物、心情的差别)
          •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场景在哪里?空间的移动如何影响“我”心境上的变化?从哪里看得出?(家到小路,“自由的人”)
        • 第三部分——第四至五段
          • 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场景在哪里?空间的移动如何影响“我”心境上的变化?从哪里看得出?(小路到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 作者在第五段里如何描写月色?这表现“我”的何种心境?(烘托手法,平静心情)
        • 第四部分——第六段
          • 第六段结尾处有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究竟“没有什么”?你为何如此认为?
            • 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凸显自己什么样的心境?(反衬;乐景写哀,平静心情的波动)

2016年8月24日星期三

流苏《鬼迷心窍》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通过细读文本掌握虚实相间相融的叙事手法。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本的主题(追求梦想/理想的毅力)。

引导性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细读文本掌握虚实相间相融的叙事手法。 
    • 文本里共有几个叙事场景? 
    • 就文本的最后一段来看,你认为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发生了吗?或只是作者的一场梦?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本的主题(追求梦想/理想的毅力)。 
    • 二姑姑跟吴叔叔是什么关系?“我”/他人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关系? 
    • 为什么作者在篇末说“二姑姑,别忘了打伞!”? 注: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雨伞”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另一种“鬼迷心窍”……

孙爱玲《白香祖与〈孔雀图〉》

教学目标
  • 先备知识:经过上一节课(第一堂),学生已经能够梳理《白香祖与〈孔雀图〉》(以下简称《孔雀图》)的内容。
  • 教学目标:这堂课(第二堂)结束时,学生能够掌握“叙事观点/视角”的概念,并能从白香祖的人生历程分析其人物形象。
    • 叙事观点:“这段故事是从哪个人的角度来讲”
    • 叙事视角:限制(第一人称-我)/全知(旁观者)

教学步骤

  • 分组:同学们按惯例分成三组
  • 课堂活动指示:
    • 分配三组负责不同的文本小节
    • 各组根据引导问题(见下)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成简报(ppt,每个指导问题不出一页)
    • 小组向全班呈现
    • 师评,并通过提问的方式予以补充、强调重点
  • 课后活动:思考素馨姐的人物形象

引导性问题

  • 第一节-孔雀图
    •  第一节中的“我”是谁?“我”在讲谁的故事?(师可由此导出“叙事观点”的概念。)
    • 在素馨姐的回忆里,白香祖的人物形象如何?可以从哪些段落见得?
  • 第二节-白香祖
    • 第二节中的“我”是谁?“我”在讲谁的故事?(师可由此导出“叙事观点”的概念。)
    • 作者如何借由刺绣勾勒白香祖的人物形象?
    •    “香祖”的名字有何寓意?这与白香祖的人物性格发展有何关系?
  • 第三节-相见欢
    • 第三节的叙述者是谁?
    • 白香祖从中国到南洋的空间转移对她的生命有何影响?
    • “这里(南洋)不知道多流行……(指绣车花)”这段对话突显了白香祖哪方面的性格特征?
    •  对于白香祖和其他人物而言,刺绣代表什么?孔雀图从“群雀争艳”到“独秀一枝”如何体现刺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