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特征 ➜ 教学需要 ➜ 理论支持 ➜ 活动设计
- 文体特征:武侠小说与短篇乃至微型小说的不同在于小说对多重语境的铺垫。
- 教学需要:在武侠小说里,人物形象的建构(教学重点)在空间的横切面上(叙事时代背景、江湖上的不同门派、门派内的不同系别)和时间的纵向面上(人物的成长过程)与这多重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先建构学生们对小说里多重语境的认识。
- 理论支持:在带领学生认识语境的时候,我们不妨因循Bronfenbrenner的“生态理论”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该论乃心理学之一论,强调人所处在的环境对其性格发展的重要性。Bronfenbrenner 乃将围绕个体的语境因素分为五大体系:microsystem, mesosystem, exosystem, macrosystem, chronological system(见下图)。 此分类乃以个体在该环境中的参与度为标准:在microsystems里,个体的参与度最大(如朋友关系、师门关系等);在macrosystem里,个体的参与度最低(如国家政治、门派间的宿怨等)。
- 活动设计:
- 因循以上分类,师可让生在小组里进行脑力激荡,把所有能想到的小说背景关键词写在贴纸上(如辽宋之争、净衣帮vs污衣帮等)并让他们把贴纸贴在麻将纸的相关栏目下。(注:小组事先在自己的麻将纸上画下五个栏目。各栏目标题乃对应Bronfenbrenner 的五个环境,但具体措辞可以更平易)。
- 师再让各组进行gallery walk,点评他组的优缺得失,并用不同颜色的贴纸在麻将纸上留言。其后,各组针对其所得反馈进行重整(或补其不足、或调整关键词的分类),并向全班呈现讨论结果。
- 接下来,师可从具体的关键词出发,通过引导性问题引导生思考每种语境对各别人物形象发展的影响。
- 作业/下堂课的呈现(主体活动):每组针对一个语境下的关键词群进行报告,并举例说明其如何影响人物形象的发展。
使用心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来让学生思考小说人物的处境,让人耳目一新,也是个很好的thinking model。该理论从个人所处的不同“体系”着手分析个人的处境,能让学生了解小说任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虽说该理论本是运用于分析真人实例, 但好的小说人物,其个性和行动如何受环境不同大小的因素影响,应也能符合这个理论。
回复删除Hui Ning您好!感谢您的留言!诚如您所言,好的小说人物,其行为性格在受不同环境影响上应逼近真人实例,故此一理论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实,我们原来的想法比较单纯:就是套用Bronfenbrenner对不同环境的分类来为武侠人物所处的复杂环境归类,是以此说为引,而非以之凭据。
删除与以上或有相关而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对于一般的小人物而言,他们必是先着眼于切身的环境再层层推开(即从micro往外推至macro),但是对于“为国为义”的“侠之大者”(也就是小说中的“英雄”典型)而言,他们行为中的考量是反之而行的(即从macro开始再往内推至micro)。这或可在教学中用以解释不同人物典型的形象塑造。
谢谢耀通的回复!武侠人物先考量macro 再推至micro,这个观察很有趣。我猜想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也有类似的思想吧——以家国为先,这是他们的”文人DNA“。
删除这篇 贴文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因为让我想起H2 的《一把青》也非常适用。以朱清为个体,南京时期除了郭軫、师娘组成的micro、家国为macro以外,还多了"眷村”这一个特殊的生活空间和形态为Exosystem, 可以请学生多加留意。到了台北之后,朱青可说是换了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师娘是与南京时期生态系统仅存的关联,而她恰巧又是叙事者,其叙述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联系”南京—台北“ 两个生态,这其中应该有不少有趣的东西可以进一步推敲。(: 粗略地想一想,《鬼迷心窍》也能用这个Model来思考主角的阻力和动力,看来贵组将这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的创举,适用性挺高的!
谢谢您,但您过奖了,我们不过是偶有所思,所以记录下来以资讨论。我想,化用心理学理论为活动的设计概念时还是得谨慎。理论上是可行的,可是,学生们究竟能否从这种环境分类中对人物形象有更清楚的认识却是有待考察的。以后有机会教武侠小说的话不妨实验。:)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