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杜甫《旅夜书怀》今解刍议




眼下一般的理解
  • 将全诗分为前后两半:前四句乃“旅夜”之景,是寓情于景;后四句是“书怀”之言,是由景生情
  • 基于这个前提:
    • 认为三四句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为了“反衬(诗人在一二句里所传达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 认为五六句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则“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末联则是“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 不足:
    • 过分强调诗人的悲情而并未体会其被迫辞官的复杂情绪
    • 虽美之曰“情景交融”,但其实是对号入座,将全诗支解成“旅夜/书怀”两个段落而未正视二者的内在联系


见解(一):不止于悲情
  • 诗人不断使用大小(天地-沙鸥)、远近(夜舟细草-星月江流)的对比说明人与人事的渺小
  • 其中寓含的毋宁是一种既无奈又阔达的矛盾心情:无奈是因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阔达是因为体悟到人与人事的渺小;这并非“孤苦伶仃、凄沧”等词可涵盖的复杂心绪
  • 清·黄生《唐诗矩》:一沙鸥”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语愈悲,气愈傲。古人亦认为此诗乃悲情与傲气相间之作


见解(二):将颔颈两联视作一对
  • 今解虽然高唱“情景交融”的论调,可是,在分析时仍是景归景、情归情,故而有前后分段的共识,将前四句视为“旅夜”所见之景,后四句视为诗人“书怀”之言。
  •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雄大而有骨,不入虚枵,此居可辨。五、六亦大峭健,必无时弱。且二联一景一情,肉骨称适,章法最整。首联必多对起,又每用“独”字,此老杜所独。” 古人亦有将二三联视为一对的说法
  • 对赏析有什么影响?对“天地一沙鸥”的诠释!
    • 将三四联归入一处(即今解的做法)强调诗人的政治抱负不得实现 使“天地一沙鸥”的画面平添无奈与悲情
    • 将二三联归入一处则先讲天地星野江月之宽广,再以之反衬人事之渺小尾联“天地一沙鸥”顺承二三联的阔达之情而少了几分悲情
      • 影响读者对全诗的感性认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