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星期五

文学教学法反思(三):散文——散文的教学重点及「文学教学」的关键(又议本课活动之不足)

从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教学重点反思「文学教学」的关键

从巴金的《繁星》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很少只是为了描写景色而存在,作者往往是通过写景以抒情;而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到安宁的《一张忘取的汇款单》,以人物为主的散文也很少只是为了纪实记事而存在,作者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寄托所思。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一)从可观察的景物人情分析只可意会的隐含信息,(二)从隐含信息的角度反向诠释文本中的景物人情,(三)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人情传达隐含信息。换言之,散文教学必须注意散文夹叙夹议、情景同体的特征,并在分析中注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间的关系。

诚如雅克慎(Roman Jakobson)认为,文学代表一种「对日常语言有组织化的暴力」,亦即文学有机式地组合、转化与强化了日常语言。这意味着,文学教学就应着眼于「语言」本身。当然,此处的「语言」并非意指词语教学,而牵涉了作者如何写的问题。以〈荷塘月色〉为例,倘若我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词障问题、分解各段大意或仅单独聚焦于文本中比喻句的写作技巧,即较接近语文教学的范畴。反之,若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不仅应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写出某字词或句子的意义。例如,朱自清于〈荷塘月色〉中写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意涵为何?同时,教师也应正视文本作为有机式的语言整体,并引领学生注意作者如何尝试于全篇散文中寓情于景。更具体而言,〈荷塘月色〉采用了出走、夜游至回归的叙事结构,其中就以叙述者夜游玩赏景物作为文本描写的核心。又如篇题〈荷塘月色〉所示,荷塘与月色无疑是解读叙述者心境无法回避重点。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叙述者如何于首尾中先表明其夜游之因,又如何以回归作结。事实上,全篇文本旨在彰显叙述者纷扰的心境如何于夜游的美感经验中获得了洗涤与净化,从而重获心灵的宁静。但唯有将景物描写放入全篇文本的叙事脉络,侧重于叙述者空间移动中的景物描写,才能解读其中隐含著作者心境变化的信息。

反思本课活动的不足之处

反思今天的课,我们认为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使用“板块图 Panel Drawing”,让学生来描绘荷塘景色的这一方式的确有其不足之处。让学生画图的教学方法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尤其是诗词这一块的确相当适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试图画出李清照《如梦令》的场景,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古典诗词简短句子所要带出的种种意象,并能让学生对其“空白处”进行想象。然而,如果是对于现代散文的教学,我们必须考量到现代散文强调对于景物、心情的细腻描写,而这些部分都只能透过文字去把握,如果让学生去根据散文的内容进行画图,可能会忽略了当中细致描写的部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无法就《荷塘月色》文中那样细致的景物描绘来画图,例如“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等诸如此类的叙述,甚至是一些比喻句,是相当难以用图画来呈现的,这也许会让学生感到相当困扰。因此,在设置教学活动上,使用画图的方式是需要相当谨慎的。

另外,我们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可以结合读者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联系文本的内容,从而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文本的情境。最后,我们须要提醒自己的是:老师在设问题的时候应避免以语言课的方法进行提问。例如:我们要学生找出文本里的内容来分析修饰手法时,可以避免使用“例子”等的字眼而用“词句”。

2016年9月1日星期四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与步骤



  • 教学目标:
    • 中四高华源流的文学班学生能够就朱自清《荷塘月色》(简化版):
      • 透过分析景物的变化,掌握作者由“不宁静”而至宁静的心境变化;
      • 说明作者在文本里为了展示情感变化而采用的艺术手法(比喻、烘托、反衬)。
  • 课前任务:
    • 登陆Edmodo观赏有关作者生平的视频。
    • 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简化版),为生词释义并回答以下思考题。
      • 课前思考题:
        • 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有哪些?(荷塘、月色、自己的心情)
        • 作者的描写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作者去荷塘的缘由和时间
          • 第二部分:第二至三段-描写前往荷塘路上的景物
          • 第三部分:第四至五段-描写荷塘的景物
          • 第四部分:第六段-描写荷塘周围的景物
          • 注:第七段是结尾
  • 课堂教学步骤(2堂课):
    • 导入活动(测试学生所已知):
      • 朗读文本(考察生对生词读音的认识)
      • 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或Socrative平台)让生分享对课前思考题的想法(考察学生对文本结构的认识)


    • 主体活动:
      • 荷塘景色“板块图 panel drawing”(考察/补充生对文本写景释义的知识)【注:此活动拟删改,请参考相关反思记录】
        • 生分为四组,各领文本四部分(见上文)之一,并在麻将纸上针对该部分的写景内容进行白描图画。
        • 画成后,师按照情节发展顺序将图画贴在白板上。
        • 生必须向全班呈现自己的图画,并解释自己的图画是如何与文本字句对应。
        • 师生可就文本各段落对景色的描述追问负责组别,若画有遗漏偏误,负责组别可当场补遗纠正。
          • 注:《荷塘月色》的画面性极强,故可以绘画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其写景之认识。师可由此导入文本抒情一面的分析。
      • 专题讨论——“借景抒情,咏物言志”(通过引导,让生从已知之写景知识延伸至未知之抒情分析)
        • 生再按以上分组(即根据结构四部分的分组)对负责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引导问题如下)。
        • 根据引导问题为该段制作专题简报,并向全班呈现。
        • 师对专题简报进行点评补充,并引出文本“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 专题讨论引导问题(须扣住教学目标题!):
          第一部分——第一段、
          • 第一段的场景在哪里?
          • 结合课前任务的阅读材料,为何作者会”这几天的心里颇不宁静”?
          • 回到家后,“我”的心情是如何的?(沉淀心情,恢复宁静)从哪里看得出?
        • 第二部分——第二至三段
          • 对于”我”而言,白天和夜晚的差别在哪里?(景物、心情的差别)
          •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场景在哪里?空间的移动如何影响“我”心境上的变化?从哪里看得出?(家到小路,“自由的人”)
        • 第三部分——第四至五段
          • 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场景在哪里?空间的移动如何影响“我”心境上的变化?从哪里看得出?(小路到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 作者在第五段里如何描写月色?这表现“我”的何种心境?(烘托手法,平静心情)
        • 第四部分——第六段
          • 第六段结尾处有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究竟“没有什么”?你为何如此认为?
            • 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凸显自己什么样的心境?(反衬;乐景写哀,平静心情的波动)